返回首頁 | 返回本書目錄 |

 

耶利米書第十八章

 

十八117. 先知往訪陶匠

  這段經文顯示,耶利米在觀看陶匠弄泥之後,領悟了神如何像陶匠一樣塑造祂的子民。製陶在近東是人人耳熟能詳的事,因此此段經文應當是猶大人十分心領神會的。這段所記敘的內容應發生於約雅敬在位初期。

  36. 的希伯來文有兩重意思,另一意是「一對石頭」。陶匠在直立的軸兩端,各安上一圓形的石頭,並以腳轉動下面那個。下面的石頭既一轉動,便帶動上頭的也跟著運轉,而置於兩者之間的陶土便同時由手塑造成形(參:旁經德訓篇三十八2930)。第4節有些手抄本作 kah]o{mer(像泥一樣),與馬索拉經文的 bah]o{mer(「在泥中」或「以泥」)不同。前者可譯作陶匠所作的器皿形狀壞了,就像有時他手中的泥一樣……。然而,馬索拉經文的譯文似乎較佳:陶匠用泥作的器皿,在他手中作壞了……。在陶匠弄泥時,經常會出現樣式、大小或結構的缺失。一旦如此,陶匠便會把泥擰在一團,重新塑造另一個新器皿。耶利米對於陶匠對泥土的掌握,印象十分深刻。無論陶匠不滿意的原因是什麼,他會繼續在泥土上工作,直到它符合心意為止。同樣,神對祂的子民擁有絕對的掌控權,且會依祂的旨意安排他們的道路(參:羅九19及下)。

  711. 耶利米強調神對全人類的主權(參:摩九7;彌一24,等等)。但是神不像地上的許多君王般反覆無常,因為神有祂一貫的原則。神在西乃山與人立約時,即已自我啟示了這些原則。8節的經文需要稍加注意,七十士譯本和相關譯本的該節都較短。該節可譯為但如果因為我的警告,那邦轉意離開它的惡,我必減輕施予它的處罰。此處擬人化的字眼後悔,並非指神心意的變化,乃是神因為以色列的行為轉變而有不同的處理方法(參:民二十三19)。以色列民必須承擔完全的責任,因為他們的命運全在於自己。11節的希伯來文動詞 yo^s]e{rRSV造出)和「陶匠」,乃同一字根。此處用字顯然是蓄意之安排,以加強與前面經文的相互呼應。神將藉著流亡異國來塑造雕琢以色列。

  1217. 猶大已經來日無多了(參二25)。全國均深陷在罪中,絕不可能悔改。以色列這個處女(參十四17)本應遠離那些異教縱情聲色的儀式,就像未婚的女子為未來的丈夫保守貞潔一樣。然而實際的情形是,她的行為舉止卻是極端地令人憎惡。有些譯者認為14節的 s*a{da{y田野,即亞甲文的 s%adu山嶺;其他譯本此處則仍作 s*iryo^y,即黑門山之古名(參:申三9)。若依後者,RSV 便應讀作利巴嫩的雪,豈會離開山嶺的巖石呢?如果以 s]u^r小石子)代替 mis]s]u^r從巖石),那麼這節經文的開始便成了小石子豈會離開田野呢?但是,上述兩種譯法都不甚可靠。動詞 yinna{t#s%u^ 亦頗有問題。此字通常被視為 na{t[as%,亦即「根除」的詞類變化,故而被譯作被拔除。但若將此「根除」的兩個字母互換,則成了 yinna{s%#tu^乾涸,而且是從根, na{s%at。後者現已漸為學者們所偏好。Mayim za{ri^m,意即「遠處的水」,有時被修改為 mayim za{bi^m,「流動的水」,RSV 則以 ha{ri^m,「山嶺」取代馬索拉經文中的 za{bi^m,故而讀作從山上流下的涼水,豈能乾涸呢?但是,這節經文所有的翻譯純粹都是推測。重要的是,和大自然的穩定及恆常相較,猶大的罪完全不可理喻。與神立約的子民竟有此違反自然和背道的行徑,下場便只有接受處罰。RSV 他們……絆跌15節)乃譯自 wayyiks%#lu^,略去了附屬的 m。經過這地的人,必會因以色列人棄絕了古道、寧可去拜不存在的假神而驚駭搖頭。東風17節)指的是一種熱風,是來自東方沙漠的乾旱熱風(參四11,十三24)。

十八1823. 敵人再次謀害耶利米

  參十一1823,十二16,十五10111521。耶利米的信息顯然在有影響力的人士當中激起憤怒,以致他們圖謀加害先知。在這段經文中,耶利米熱切地祈求神懲罰敵人。此處提到祭司的教導(18節;RSV律法不會從祭司中斷絕NEB我們仍將有祭司的指引),似乎暗指百姓對祭司和假先知的邪惡教導十分滿意,以致嘲弄耶利米毀滅的信息,並且以此為由,控訴他叛國。RSV 聽我的呼求19節),在七十士譯本作 rib[i,而馬索拉經文則作 y#rib[ay(那些與我爭競之人的)。這種激烈要求報復的呼求,被認為和耶利米其他時候的性格相去甚遠,所以有人主張本段出於他人之手。然而,耶利米並非只是因為自尊受傷才要求報復。他忠於西乃之約,以致他不單希望自己能將神的心意傳講清楚,更懇求神成就祂的心意。這點在2123節表現得更為明顯。Nep{es%20節)在此指的是自己,而非如大多數英譯本一樣作靈魂性命解。是用來捕捉大型動物的。對這一切,耶利米迫切地求神重重懲罰敵人,而非降災給全民。雖然耶利米如此流露出他人性的一面,可能令人相當驚訝,但事實上他在此所說的話,和其他以神的名所發的咒詛一致(參:詩一三七9)。然而基督徒對待敵人的態度,與此截然不同(參:太五44;羅十二20)。──《丁道爾聖經註釋》